環保“十三五”科技規劃中提到的監測技術
新建一批國家環境保護重點實驗室和科學觀測研究站,建設完善一批國家環境保護工程技術中心,建成環保科技基礎數據和信息共享平臺。爭取新建1~2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技術中心或國家工程實驗室。科技人才隊伍規模穩步擴大,科技人才的國際國內競爭力顯著提高,形成一支結構合理、適應國家環境保護事業發展需要的不斷研制型環保科技人才隊伍。
環保部近日發布了《國家環境保護“十三五”科技發展規劃綱要》,對我國環保“十二五”科技發展規劃的執行情況進行了總結,并對“十三五”科技發展進行了規劃部署,儀器信息網小編將其中與環境監測技術相關的內容進行了簡單總結,以方便網友閱讀。
水環境監測
針對水質及水生生態系統監測及預警技術開發的重大需求,開展自動分析流路、定量檢測等關鍵技術研究。研發常規水質分析儀器的小型化設計、快速移動式在線檢測集成裝置和以質譜儀為中心的在線水質揮發性有機物檢測儀器等。發展以梯度擴散薄膜(DGT)技術為基礎的新型原位水環境監測方法以及新型生態風險評估模型和流程。開展水環境監測技術和設備集成研究,綜合集成我國水生態環境監測技術體系。研究海洋生態系統監測關鍵技術和方法。
大氣環境監測
根據大氣細顆粒物變化特征、形成機理,研發大氣細顆粒物多參數和便攜式在線分析系統,實現大氣細顆粒物質量濃度、粒徑譜、化學成份的一體化快速測量。開發大氣細顆粒物氣態前體物的立體分布監測技術,形成前體物立體分布監測成套技術與裝備,研發煙氣中低濃度氣態污染物及顆粒物采樣監測技術和設備。針對氣體中重金屬、揮發性有機物等污染物的監測和預警,研制適用于空氣和廢氣的具有多元素同步監測能力、靈敏度高、性能穩定的新型重金屬在線監測儀器和配套設備,研發工業廢氣樣品采集及前處理新裝置、大氣揮發性有機物在線監測設備、惡臭氣體預處理技術和在線監測設備和多組分氣體在線及便攜式分析儀器等。
土壤和地下水環境監測
針對土壤和地下水污染問題,研發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的高精度、多功能樣品采集和專用監測儀器,建立基于傳感器、遙感技術和生物標志物的土壤及地下水環境監測方法,強化衛星遙感技術應用。研發小型化土壤重金屬現場監測設備。開展污染場地修復后長期監測方法研究。
生態環境監測
針對生態監測技術不完善等問題,建立國家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綜合監測與評估的方法、標準和規范體系,研發天地一體化的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監測技術和外來物種監測技術,構建大氣、水文、土壤和生物多圈層生態環境綜合監測體系。研制基于生態要素和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數據采集器和無線傳感器等設備,構建生態安全監測支撐平臺。
應急及天地一體化監測
針對及時監控水和大氣環境質量的需求,研究基于高光譜的水體污染物的識別與提取技術,研發攔河工程自動化生態監測技術與設備,研究城市黑臭水體、流域水生態及面源污染、飲用水水源地水安全等水環境遙感監測與預警技術。攻克基于高光譜的大氣氣溶膠和痕量氣體定量遙感反演技術,開展區域灰霾、污染氣體、溫室氣體等大氣環境遙感監測與預警技術研究。
針對環境應急及環境風險監控的技術需求,突破新型赤潮監測預警技術,開展自然災害及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響應、建設項目環評與規劃環評等環境監管遙感應用技術研究。攻克多源數據協同的數據預處理和環境指標反演技術,開展無人機環境監管和星空地協同環境監測預警關鍵技術研究。研發用于企業環境風險源的集物聯網、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移動終端于一體的連接管理部門、企業與公眾的環境風險源管理技術及設備。
光污染監測
針對目前我國光污染監測及防治技術空白的現狀,開展對光污染監測管理體系的研究。根據光污染源時空分布特點及污染規律,開展光污染的檢測與評價方法和標準研究。以區域夜間光環境監測與評價、玻璃幕墻等眩光檢測及評價方法、室外光污染源檢測評價方法為重點,研究光污染對城市社會生活以及城市生態系統造成的影響。
環境監測技術研究
新建一批國家環境保護重點實驗室和科學觀測研究站,建設完善一批國家環境保護工程技術中心,建成環保科技基礎數據和信息共享平臺。爭取新建1~2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技術中心或國家工程實驗室。科技人才隊伍規模穩步擴大,科技人才的國際國內競爭力顯著提高,形成一支結構合理、適應國家環境保護事業發展需要的不斷研制型環保科技人才隊伍。
國家環境保護重點實驗室能力建設以服務國家環境保護決策和監督管理為宗旨,建設一批突破型、引領型、平臺型一體的國家環境保護重點實驗室,開展環境保護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培育[outstanding科研團隊,提升環境基礎科研能力。建設方向為:環境應急監測與風險預警等方向。環境基準與健康領域:空氣、水質、土壤健康基準,環境污染暴露評價,污染物對人體健康影響及風險評估等方向。核與輻射安全領域:核電廠熱工水力及嚴重事故、核設施環境安全、核應急與技術、核與輻射健康防護等方向。其他領域:城市噪聲、振動、光污染控制等方向。
國家環境保護工程技術中心建設結合國家未來一個時期內污染控制的工作重點,突破長期制約我國環保工作和環保產業發展的技術瓶頸問題,建設完善一批國家環境保護工程技術中心,開展污染控制技術開發、示范、工程化應用和推廣。主要建設方向:監測儀器、物聯網技術研究應用等方向。
環境健康研究
結合高通量測序技術、代謝組學和暴露組學技術,研究我國主要高風險污染物和新型污染物快速篩選理論方法,提出健康效應終點評價指標。建立環境與健康狀況調查技術指南和系列技術規定,研發生物有效態濃度監測評價技術、瞬時暴露和連續暴露動態監測技術。